“小学化”难治是教育管理“跷跷板”作怪
2018-07-18 17:32:35? ?来源: 责任编辑: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|
禁幼儿园“小学化”早已不是一个新的教育命题,这项旨在为幼儿减负的教育政策,早在2011年就被首次提出,此后不断出现在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和今年全国两会报告中。政策年年重申,“小学化”依然涛声依旧,此次教育部针对幼儿园“小学化”开展的专项治理,其结果恐怕也不容乐观。 之所以出现“令行禁不止”“上行下不效”的状况,根源是教育政策缺乏强硬的推行机制和执行评价机制。多年来,禁幼儿园小学化只是教育部的一个政策,似乎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关系不大。有人说,幼儿园“小学化”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焦虑推动的,这显然陷入了习惯性的“市场决定论”,也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推脱责任提供了绝妙的借口。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民办教育比较公办教育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,而这种自主权在不少地方被异化为“自由权”。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“网开一面”,当然有不作为的原因,也有误读“自主权”、默认“自由权”的乱作为现象。对于幼儿园“小学化”,教育主管部门不好拿民办幼儿园开刀,但是单纯纠正公办幼儿园“小学化”倾向也不公平。近年来越演越烈的幼升小考试、分班考试培训,莫不与教育管理的“跷跷板效应”有关。 在这个跷跷板两端,压着的是公、民办幼儿园的“利益砝码”,而这个利益在当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,是完全靠“分数”来衡量和博取的,试问那些所谓的优质幼儿园,有几个不是凭“教学质量”崭露头角的?教育主管部门评定幼儿园等级都“唯分数论”,就别怪家长对幼儿园的“教学质量”锱铢必较了。归根结底,幼儿园“小学化”不仅是教育管理失范所造成的,也是公、民办幼儿园跷跷板上的利益博弈。 要彻底根治幼儿园“小学化”,必须拆除管理思想上的“跷跷板”,使公、民办幼儿园站在同一地平线上,平等接受“小学化”倾向的专项治理。教育管理排除内外异法,坚持公平公正,坚持一个尺度,唯如此,才能真正地维护双方利益平衡,才能实现幼儿园“小学化”倾向的无障碍治理。 精彩短评 幼儿园去“小学化”要做好教育沟通 基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大大提升,让学生零起点入学未免有点矫枉过正,因此,与其纠结教不教的问题,不如因势利导,多多探索怎样教的问题,这就需要更新教育理念,以儿童为中心设计课程,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沟通,才能纠偏幼小教育误区。比如,日本就通过幼儿园大班和小学共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,加强幼小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连续,同时加强幼小教师的教育沟通,从而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和无趣。 当然,教育是慢的艺术,急功近利的教育,不但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,也会压抑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,因此,政府开展幼儿园“小学化“专项治理很有必要,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和商业幼教机构,更要引导和监督,从而让幼小教育各有分工,才能真正做到幼儿园“去小学化”。(孙明) |
相关阅读: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